設教:主後 1962 年
會址:95344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 6 鄰 123 號
電話:089-561480

壹、教會簡史

主後 1950 年由關山教會胡文池牧師召集布農族青年於關山鎮,教導他們布農族羅馬字、福音及詩歌,並且從中挑選了幾位年輕人,讓他們分散各地去傳福音。之後胡牧師更帶著劉傳(Taliban)、黃順榮(Husung)、黃順利(Talima)、邱登德(Aziman)、張旺(Laung)、邱德明(Aziman)來到桃源村及紅葉村傳福音。因為福音初入桃源村之始,在紅葉村的福音事工沒有太多的阻力,但是後來桃源村的福音事工遭受到村長和一些村民的極力反對,甚至揚言要攻擊那些到桃源村傳福音的人。並且到已接受福音的信徒家裏挑釁,揚言要殺害他們。此事件中尤以林順勇(Dahu)長老一家被迫害最深;平常他們只要聽到門外有任何風吹草動,就趕緊將前門鎖好,然後全家大小從後門逃到山上的工寮,在山上過幾天之後才戰戰兢兢的回家,深怕路上有埋伏。此事在已退休的林麗珠(Abus)長老腦海中留下不可抹滅的記憶,雖然那時候她才六歲,但是當時福音被壓迫的事件,可說是歷歷在目。當時福音事工在桃源村嚴重受阻,不得不轉向不反對福音事工的紅葉部落發展。紅葉教會設立之後,幾位桃源村的村民古仁貴(Anu)、林順勇(Dahu)、賴順賜(Husung)、胡德才(Dastal)等也到紅葉教會聚會,他們在教會的服事上表現良好,聚會兩年後被紅葉教會選為教會的長老及執事,他們的熱心獲得了紅葉教會的肯定。但是他們心中仍然關切桃源村村民的生命,對傳福音給桃源村村民感到有負擔,紅葉教會的信徒也知道,並鼓勵他們去傳福音給桃源部落的居民。

主後 1954 年古仁貴(Anu)、林順勇(Dahu)、賴順賜(Husung)、胡德才(Dastal)等開始在部落蓋茅草的聚會所,自行成立佈道所開始禮拜,當時由於前車之鑑沒有傳道人敢在桃源村傳福音。古仁貴弟兄自告奮勇的在桃源部落開始傳道,由於他們堅定的信仰及對部落的熱心,獲得部落居民的信任,在聖靈的引導下,福音興旺,信徒人數開始增多。主後 1963 年重建磚造鐵皮的教堂,當時的教會身處在桃源村,卻沒有稱桃源教會而是延平教會,主要原因是桃源村為延平鄉的行政中心。宣教目標是希望教會能夠成為全鄉具代表性的教會,所以是以延平鄉的延平二字取為教會名稱,由此可見信徒們當時的宣教熱忱。主後 1989 年為因應教會人數的增長、教會事工及對教會空間的需求,所以又再次重建可容納將近 200 人地上四層樓,地下一層的大教堂,當時可以說是布農中會中最大最具規模的教堂。

教會的發展最令人振奮的,就是因為教會的復興與成長,成長到足以另拓一間教會,但是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內部衝突所演變的分裂。主後 1998 年本會發生了因牧者與教會在教會事務上認知的不同,造成主任牧師白光勝牧師於主後 1999 年春偕同教育牧師李麗雪牧師離開延平教會,專心發展其一手策劃經營的布農文教基金會。其家族及一些支持白牧師的信徒之後也紛紛的離開延平教會,到布農文教基金會去聚會,當時教會的處境可謂雪上加霜。主後1999年正值總會行文各教會,鼓勵教會以原始地名命名教會名稱,當時教會正值內部激烈衝突,教會與布農文教基金會的產權糾葛,加上信徒對教會的失望,教會急需力圖振作。有鑑於此,主後 1999 年 7 月由時任的助理傳道溫光亮,於任職會提案更改「延平教會」的名字,以社區原始地名「巴喜告」為教會的名字,提案經大會一致的通過,延平教會正式改名為「巴喜告教會」。桃源部落的原住民名稱為「巴喜告」(Pasikau)是卑南族語,意為「竹林」。目前巴喜告教會的信徒戶數為三十六戶,陪餐會員有六十六人,籍在人不在之會友有二十四人,慕道友有二十二人。

貳、地理環境

巴喜告(桃源村)東臨鹿野鄉,西接紅葉村,北鄰永康村,南有初鹿。巴喜告(Pasikau)桃源部落原為卑南族北絲鬮(Pashikau)社的活動區域,卑南族北絲鬮社因其間之北絲告溪而得名,巴喜告地名的由來就是源自於卑南族語,其意為竹子的意思,以當地遍佈竹林而得名。主後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,將北絲鬮(Pasikau)更名為桃源村。巴喜告(桃源村)部落共分巴喜告(Pasikau)、鹿鳴(Talunas)意思是竹林、上里(Kamisatu)、下里(Kainusunqan)四個部落。日治時期,鹿鳴部落曾經發生了嚴重的土石流,造成了嚴重災情,所以大部份鹿鳴部落的居民移居到巴喜告部落,目前只剩下七戶人家居住在鹿鳴,而上里也因為對外聯絡不方便,所以大部份的居民也移居至巴喜告部落,上里目前也只有三至四戶,空的房子就成了遷至巴喜告部落居民的工寮了。由於移居的居民湧入,經規劃與設計,巴喜告部落就成為一個街道成棋盤式聚落型的中大型部落了,延平鄉五個布農族的部落,就屬巴喜告(桃源)部落棋盤式的街道最為特殊。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布農中會